首页

傲柔天下女王调教

时间:2025-05-25 20:24:08 作者:雄安新区第三届“智绘未来”科技活动周启动 浏览量:62965

  中新网湖州10月7日电(胡丰盛 王力中)名画佳作让人流连忘返,瓷器世界叫人叹为观止……这个国庆,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庾街上新开张的美术馆、天文科学馆、德清窑艺术馆等艺术馆舍,让大批游客在领略青山绿水之后,也见证了丰富的灿烂文化。

  莫干山自古以来便是中国山水文化的重要象征,素有“江南第一山”之美誉。这里不仅以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闻名,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启迪了无数艺术创作者的灵感。

  国庆期间,新落成的莫干山美术馆,首展邀请了中、日、英、法等国的十九位艺术家参展,作品涵盖了绘画、摄影、装置、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除了展现丰富的个人艺术语言外,更在全球化语境中探讨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游客在艺术馆参观。王力中供图

  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中,从上海市嘉定区驾车来的游客吕先生,在美术馆一楼陈卓的《莲舟泛锦》前驻足凝视。“这幅作品有中国山水的美学意境。”他继而惊叹道。“几年没来,这里大变样了,我知道这里在建艺术一条街,但设计像国外一样,真的没想到。”

  步入德清窑艺术馆,这里的瓷器令观众大开眼界。正在为游客讲解的德清窑主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青瓷工艺非遗传承人王军港说,德清窑出现在夏代,发展于西周春秋,鼎盛于战国时期,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

  德清窑艺术馆,分为德清窑历代窑址介绍,原始瓷、黑釉瓷器的瓷片与内容,德清窑的历史文脉,德清瓷、青瓷的作品展示等,艺术气息浓厚、展品精美雅致,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兼具。

  镇上参观者云集,村里也是知音不断。“这里展示的是我创作的30多幅作品,分乡村乡愁的记忆、彩色水墨漫画和生活幽默三部分……”在拥有150多家民宿的莫干山镇大仙潭村,仙潭美术馆的入驻主理人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人漫画家邓辉华正在向游客介绍。

  来此参观的游客,无不对结合湖州当地方言创作的漫画作品会心一笑。“通过艺术美村、艺术赋农、艺术育人的赋能方式,挖掘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邓辉华介绍,仙潭美术馆建筑总面积850平方米,共有休闲区、展览区、创客共享空间三层,承担着艺术展陈、乡村活动、文化共创、多功能共享空间等用途。

  国庆期间,仙潭村的妇女主席郎萍带着客人来美术馆“串门”。“以前天黑了,没有地方可去,现在感觉艺术就在身边,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名家书画。”郎萍说。

  此外,在莫干山,瓷板画艺术馆、黑杉美术馆、莫干山艺术公社、陆放版画藏书票馆等也是人头攒动。为什么这么多艺术馆建在村民家门口?“用文化滋养乡民,以‘艺术活化乡村’的模式,实现乡村振兴。”莫干山镇党委委员章耀文说,作为“洋家乐”发源地,过去,提起莫干山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风景和民宿,集镇上可玩性不足,游客停留时间短。为弥补这一不足,该镇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以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和高端化为目标,打造莫干山国际文化馆群,正在进一步丰富集镇文化内涵。(完)

【编辑:田博群】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台青话融合)从求学到台生“引路人”:“我准备一直扎根大陆”

朱西产预计,2030年~2035年左右能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化应用。“当前距离L4级自动驾驶车辆大规模运营还早。”朱西产说。

民建爱国实业家胡海秋:“我们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杭州2月23日电 (曹丹)“新的一年,我们将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联手打造一个公共学习书屋,通过捐赠的学习用书和1台一体课堂机实现贵州浙江两地学生共读一本书、共上一堂课。”春节假期过后,农工党中央乡村振兴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杭州钱塘区青年之家政协委员会客厅领衔委员俞婷薇立马投入到“方塘共兴”之“公共学习书屋”项目的工作中去。

韩国首尔五大医院实习和住院医生20日起全面罢工

石城,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1934年8月30日,与石城毗邻的广昌驿前陷入敌手,红都瑞金北部只剩下石城这道屏障。1934年9月26日,石城阻击战打响,红军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且战且退、浴血抵抗,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集结转移赢得了宝贵的7天时间,粉碎了国民党军企图迅速从北路长驱直入中央机关所在地、提前向中央苏区腹地发起总攻的计划。

四川科研人员在四姑娘山再次发现新的雪豹独立个体

“每年9月底到10月初播种完冬小麦,开始铺设滴灌带,次年6月份小麦收获后,玉米还能继续使用。”孙城说,除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他还从去年开始应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亩产达850公斤以上,其中,重点攻关地块亩产1052公斤。

中方介绍王毅应约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通电话情况

三是激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着力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支撑。持续释放政策效应,以人才振兴60条为牵动,陆续出台系列配套文件,全力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障碍,不到2年时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增加26万余人,高校高级职称人才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持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围绕薪酬分配、成果转化等,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用好科研经费“负面清单”等制度,加快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